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臺灣間爬岩鰍藏品圖,第1張
臺灣間爬岩鰍藏品圖,第2張
臺灣間爬岩鰍
  • 藏品記錄
    • 編 目 號:NTMP0402-03
    • 中文 名稱:臺灣間爬岩鰍
    • 數 量:1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全長(吻肛長):24
    • 型態特徵:體延長,前部扁平,後部側扁。頭部至腹鰭之間的身體呈三角形,腹面頗為平坦。頭中大,平扁。吻部略呈圓弧狀。口下位,口裂略呈弧狀。上頜上方的腹面具2-3對短鬚。體被細小圓鱗,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。側線完全。背鰭基部較短,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上方,軟條 3(不分枝軟條)+ 7(分枝軟條);臀鰭3(不分枝軟條)+ 5(分枝軟條);腹鰭向兩側平展,後緣完全分離,4-5(不分枝軟條)+ 9-11(分枝軟條);胸鰭寬大而平展,末端幾達腹鰭前緣;尾鰭凹形。體色變異大,體呈淺橄欖綠、或墨綠、或黑褐色等,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色斑;各鰭淡黃褐色,背、尾鰭具有暗色點狀條紋。
  • 採集地理資訊
    • 採集地:西螺溪
    • 採集日期:1919.3.5
    • 東/西經:E
    • 經度(度/分/秒):120.48°
    • 南/北緯:N
    • 緯度(度/分/秒):23.78°
    • 世界分布:臺灣
  • 物種分類資訊
    • 門名: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
    • 綱名:條鰭魚綱Actinopterygii
    • 亞綱名:新鰭魚亞綱Neopterygii
    • 目名:鯉形目Cypriniformes
    • 科名:爬鰍科Balitoridae
    • 學名:Hemimyzon formosanum
    • 命名者:Boulenger
    • 命名年代:1894
    • 中文俗名:臺灣石爬子、石貼仔
    • 英文俗名:Formosan river loach
    • 大陸名:臺灣間吸鰍
    • 模式種產地:Central Taiwan
    • 藏品部位:全魚
    • 保存方式:酒精浸液
    • 發育階段:Adult
    • 棲息深度:0
    • 最大體長:57
    • 有毒魚類:
    • 食用魚類:
    • 觀賞魚類:
    • 經濟性:
    • 漁業利用:魚體較小,食用價值低,但其體色花紋富變化,生活習性特殊,或可飼養成觀賞魚。
  • 藏品描述
    • 描述:臺灣特有種。分布於臺灣北部及西部的溪河中、上游。俗名為臺灣石爬子、石貼仔。初級淡水魚。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、上游湍急的河段。底棲性,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、腹鰭平貼在石頭上。雜食性,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,以及捕食水生昆蟲、或攝食有機碎屑等為食[1]。
      爬鰍科魚類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及其附近之島嶼,其中臺灣紀錄的6種都是特有種,包含:纓口臺鰍、臺灣間爬岩鰍、沈氏間爬岩鰍、臺東間爬岩鰍、南臺中華爬岩鰍、埔里中華爬岩鰍[1]。爬岩鰍適應急流區,會以特化的胸鰭、腹鰭、扁平化的前半身作為一面大吸盤,吸附在激流區的塊石側面、底面,藉以躲避敵害,或覓食附生在岩石上的微小動植物[2]。學者指出間爬岩鰍魚類未見於福建省境內,反而可見於東喜馬拉雅山系的珠江、韓江等水系,顯示出臺灣地質史的古水系相連,與中國南方水系也有密切之關連性[3]。

      註釋或參考文獻:
      [1] 邵廣昭。2019。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。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。
      [2] 李政霖。2021。《上下游》副刊。尋找溪底藍(下)
      [3] 方力行、陳義雄。2005。溪流河川:臺灣淡水魚的來龍去脈。科技大觀園。